【传媒训练营】信息时报记者梁钜聪:在别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

录入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0-20浏览次数:5617

    本网讯(记者 叶善恩 实习记者 余泽钿 高梦思)10月19日晚,信息时报摄影部记者梁钜聪应邀来永利官网“传媒训练营”,为传媒爱好者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以及传授摄影技巧。

 
摄影要追求专业但也要接受不完美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梁钜聪通过自己在实习期间拍摄的一些失败的照片,比如没有人物的地陷新闻图、中规中矩的明星访谈图、雷雨天气的闪电抓拍等,强调了在拍摄图片时摄影师思维的重要性。梁钜聪在拍摄康王南路地陷现场图片时,千方百计寻找高地拍摄了一张照片,由于缺乏对新闻摄影的思考,导致图片没被报社采用。而同去的一位前辈则耐心等待,捕捉到一位电力施工者走近地陷现场形成强烈对比的画面。失败的经历告诉梁钜聪,新闻照片里一定要有人,摄影记者心中要有“新闻照片要传达什么信息”的概念,要对场面有把控力。
 
 
讲座现场(刘浩源 摄)
 
    梁钜聪曾经对歌手张敬轩进行了一次采访,“采访过程很顺利,我的自我感觉十分良好”。后来,当他对比同行的同类摄影作品后,挫败感袭来。通过反思,梁钜聪认为摄影不仅仅是摄影,沟通也十分重要,要学会用多视觉去展现人物不一样的特点。
 
    痛定思痛之后,梁钜聪对摄影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为了抓拍不一样的“高考”主题照片,他借校服扮成学生“潜进”校园,记录下师生离别的动人一幕;在地理位置并不占优的情况下,他通过运用明暗光线去解决“拍不好”的困境;在小贩与城管的尖锐对峙下,他巧妙利用遮挡物入镜表现矛盾冲突……摄影的世界中需要追求人物、角度、构图、专业,但也允许“不完美”,他说,“世界上可以包容很多不完美的东西,不完美并没有关系。”
 
“如果不做记者,会错过很多难忘的镜头”
 
    梁钜聪通过一百多张图文并茂的PPT,讲述了大大小小的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带给他的感悟。梁钜聪说,“要在人流中发现有情感的面孔”,于是他用镜头展现了在“春运”里的归家心、在拥挤的车站里“淡定看书”的年轻人、在高考校门外家长们期待又紧张的身影、广州降雪等。拍摄的一张张照片,就如生活的另一面镜子,折射当中的悲喜。一张浸湿烧毁的日历本的现场照片,定格火灾一家丧生的残酷;一张夜空下唯美的一家三口幸福观星的照片,记录亲情的美好;一张万人追忆献花圈的照片,留下时代的怀念。
 
 
梁钜聪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刘浩源 摄)
 
    2015年7月,梁钜聪采访拍摄了“时间老人梁镜泉”,回忆拍摄的细节让他几度哽咽,潸然泪下。八十多岁的老人特地骑着破旧单车回了一趟家,配合他拍摄,让他“尽早拍完回去”,在期间还贴心地买煎饼给他,拍完后老人又重新回去继续他的义务修表工作。“他大概只有1.5米的身高,可是那瞬间却让我感到无比的高大,他是那样善良、和气、伟大。”梁钜聪感慨地说,“如果我没有做记者这个职业,可能很多像这样难忘的事,就都与我擦肩而过了。”
 
“学会讲故事的方式”
 
    在作品分享的过程中,除了展示一张张让人大饱眼福的照片外,梁钜聪还不忘分享他的摄影方法,人机合一、构图光影、预判以及多视觉呈现等。他认为,一张照片要建立清晰的前后期逻辑。他引用歌词“怕砌字显得太造作,怕暗示复杂难察觉”,说明摄影思想传达的重要性。另外,他特别强调,摄影要有外在和内在,通过还原画面的立体化,来营造共鸣与代入感的氛围,而画面内涵需要一定的视觉元素来表达。
 
    谈及摄影,梁钜聪表示,所拍摄的照片是有产品和作品之分。产品可追求技术,对于作品,应当放下功利,忠于内心。他以自己的第一次专题图集《嫩模造梦者》为例,认为摄影需要表达有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在作品里所呈现的价值与理念,学会讲故事的方式。听及此,底下的同学纷纷点头深表赞同。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都积极提问发言,梁钜聪都耐心地为他们解答。最后,他送给同学们两句“鸡汤”:“未成气候之时,不要用力过猛埋头苦读。小有所成之后,也不必想用影像改变外界”。
 
  
 学生提问互动(刘浩源 摄)
 
 
 
时间:Oct 20, 2017 5:31:00 PM   

录入者:陈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