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13日,学校在国际会议厅召开空港经济协同创新研究中心2021学术年会,主题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空港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来自全国高校和空港行业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空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思考。会议由学校督学顾也力主持。
会议现场(曹婼喧 摄)
304am永利集团官网执行校长王华、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规划办主任郑红军、广州市空港委经济发展和财政局副局长谢德文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永利官网董事长丁小军、督学顾也力、副校长何艾兵出席会议,空港经济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专兼职研究员、年会征稿投稿作者和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学者参会。
执行校长王华致辞(洪玉敬 摄)
“北方雪飘风凛冽,南国花艳暖如春。六中全会传捷报,鼓劲明志勇向前。”王华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值此十四五开局迈入新征程之际,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之时,各位专家学者汇聚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核心引擎之一的广州,相约在美丽南国商学院,隆重举办2021空港经济学术年会。当前,粤港澳大湾区9市2区依循“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奋力腾飞,而空港经济是打造湾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空中门户”。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粤港澳大湾区空港经济如何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育新机,在打造创新要素集聚高地中开新局,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谱新篇,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这也是我们举办本次学术年会的主题确定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空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王华希望空港经济协同创新中心要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要机遇,对大湾区的空港建设发展、通用航空发展布局要有深刻了解,对临空经济发展、空港经济协同创新要潜心研究,当以使命感召、责任呼唤,勇于担当,义不容辞投入到这场波澜壮阔的湾区建设中,提高站位,放大格局,坚持问题导向,紧扣热点难点,服务国家战略,以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和较高质量社会服务成果的“两端突破”,努力做出更大成绩,做出更大贡献,真正成为政府决策、产业转型、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智库。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领导郑红军致辞(洪玉敬 摄)
郑红军代表省社科联致辞。他表示,省社科联是省委省政府团结和联系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空港经济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建设,也支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建言献策。同时,他对空港经济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争当全省研究阐释习近平思想的排头兵,学习、领悟并践行习近平思想对空港经济研究的指导作用;二是要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发挥好省委省政府“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三是在推动空港经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贡献南国智慧。
广州市空港委领导谢德文致辞(洪玉敬 摄)
谢德文代表广州市空港委致辞。他表示,广州市临空经济正在加速集聚发展,南国商学院举办此次“空港经济学术年会”,围绕着粤港澳大湾区空港经济领域热点议题,积极交流思想、碰撞火花,将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政校行企”深化交流、互利合作提供有益思路和主张,为空港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路径、新思考。
随后,六位专家学者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空港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做第一阶段主旨演讲。
杨杭军:探索“双碳”目标加码大湾区能源转型需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杭军着眼于全球气候变化,聚焦“双碳”问题,提出具体减排目标。他认为,粤港澳制度体系不同,各机场空港经济区产业协同难度较大,绿色创新的可持续性不足,粤港澳基地航司航油有待优化,空港管理创新水平有待提升,绿色金融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释放。对此,探索大港湾空港经济协同与低碳发展模式及其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在粤港澳空港经济区内推广新技术,优化航空公司航油使用效率和空域、地面等交通运输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是用能大户,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交通运输业势在必行。因此,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在“双减”目标下更能加码大湾区能源转型需求。
朱前鸿:提升机场群互联互通水平,促进航空航天资源共享
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企业管理研究员、教授级高级经济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朱前鸿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具有五个特征,即机场布局层次多密度大、机场定位交叉;协同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产业基础厚实;航空运输市场支撑牢靠、航空运输量大,业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管理主体多元。他着重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协同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建议:一是应加快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提升机场之间互补发展能力;二是要加快构建机场互联互通体系,促进机场航空资源共享;三是加快优化机场规划布局建设,发挥基础设施新动力源作用;四是加快谋划空港经济总体规划,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五是加快实现体制衔接机制对接,持续创新协同发展政策环境。
马剑:推动大湾区民航产业一体化 促进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
中国城市临空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临空国际技术研究院院长马剑指出,民航业如何在服务于国内大湾区双循环格局下,同时实现行业自身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新命题。对此,他提出要聚焦民航业、航空客货运输,加快构建大湾区协同发展新格局,建设世界一流民航基地,推动大湾区民航产业一体化;要以问题为导向、靶向政策推动大湾区民航协同发展,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统筹和推动大湾区空管“一体化”工作,创新大湾区民航产业发展模式,使其潜在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效转化和充分释放;应摒弃竞争,务实合作,共克时艰,才能全面服务国家促进双循环格局形成战略,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如期实现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国家战略宏伟蓝图。
林勇:空港经济从“人运”到“客运”转型即将开始,驱动产业升级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林勇认为,虽然世界经济下滑,但城市化进程仍持续前进,世界经济集约程度仍在加强,大城市经济成为经济枢纽的趋势没有改变,空港经济优势凸显,与公路运输在竞争中继续发展。世界经济前景由于疫情的反复,不确定性延长,对空港经济影响巨大,不确定性造成世界经济继续低迷,旅游业、商务旅行等产业萎缩,航空业尤其客运减少,但在此情况下,与主干线相联系的空港交通建设,由于各国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而加强,空港经济从“人运”到“客运”转型即将开始,将对产业升级起到驱动作用,一些部门的需求将增加,如保健产品、隔离酒店、数字服务、通信设备等;另一些如运输设备、国际旅游和接待服务等部门的需求减少。对于未来空港经济,林勇提出,由于现代服务业的高度集聚化,应加紧研究“人流”和“物流“的产值系数,加强研究“无人机”空中航线与“无人机”物流站建设。
胡刚:建设北部空港副中心,加速广州北部地区发展
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智库)会长胡刚表示,现代城市从汽车时代进入到轨道交通时代,机场、港口、火车站今后不仅是交通枢纽,还会是商业、商务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成为一个城市综合性核心节点。胡刚从城市的发展角度提出,广州作为超大城市,除了珠江新城城市中心外,可依花都城区建设北部空港副中心,打开城市发展格局,加速广州北部城区发展,充分认识到空铁联运枢纽对广州北部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得北部地区发挥交通枢纽带动作用,发展商贸会展、总部经济、专业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提供多样化的城市配套服务,如酒店、零售、餐饮、休闲娱乐、商旅配套服务等。
齐瑞福:完善航空航天产业链与创新链的体制机制,促进大湾区协同发展
永利官网空港经济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齐瑞福教授提出,航天航空产业是一个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齐瑞福认为,加强互联网的建设,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重构,才能够打造一流航空航天产业。为此,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围绕创新链布局更加安全和可控的航空航天产业链;二是完善航空航天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合发展的体制;三是围绕航空航天产业链部署更加韧性和高效的创新链;四是根据粤港大区各地资源禀赋打造航空航天产业。
参会嘉宾合影留念(洪玉敬 摄)
会议第二阶段分会场论坛现场(祝晨熙 摄)
下午,会议第二阶段分会场论坛在行政楼309召开,12位入选年会征文的作者和参会人员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中小机场与枢纽机场协同发展”“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和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机场效率”“中珠澳机场协同发展”“临空产业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会议由科研处处长吴新玲主持。旅游学院李铁成教授、经济学院郑京淑教授担任论文评审专家,围绕研究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证的逻辑及架构等方面,提出意见和修改建议。
空港经济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现场(洪玉敬 摄)
空港经济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国际会议厅同时段召开。会议听取了空港经济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齐瑞福关于2021年空港中心工作总结与2022年空港中心重点工作计划的报告。与会的线上、线下学术委员会委员审议了空港中心2022年重点工作计划,提出建设性建议。(廖婷婷 曹婼喧 记者 陈占洪 实习记者 郑嘉璇 张靖琳 林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