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闻】军旅作家党益民谈人学、文学、创作

录入者:新闻中心李阳发布时间:2024-05-27浏览次数:10

本网讯 2024年5月25日下午,著名军旅作家党益民先生应南国商学院之邀,F101学术报告厅作《创作冲动与理性呈现》学术讲座,中文学院师生近百人出席聆听。

讲座现场

讲座由中文学院院长王毅教授主持。王毅介绍党益民先生:一位战斗在一线、戍边四十余年的军人一位创作成果丰厚、社会影响巨大的作家,其经历、思考和文学创作必定给南国学子以震撼、鼓励和启发 

中文学院院长王毅教授主持讲座

党益民先生谦称自己“职业军人,业余作家”,笑称自己的讲座为生活实感、田园气息的“农家乐”,他引用陈忠实先生为他第一部著作所作序中难忘的一句话:“一位作家用他的作品与这个世界对话”,自己的讲座就是与师生们的真诚交流和对话。

党益民先生作《创作冲动与理性呈现》学术讲座

党益民先生的讲座可分为人学、文学、创作三个部分。

首先,他就讲座题目提出一个问题“冲动是魔鬼还是天使?”。于文学创作,冲动是火花,是驱动力,是天使,没有创作冲动就没有文学写作于现实生活,冲动则可能是魔可能带来不良后果。高尔基有一句名言:文学是人学。从事文学,首先是作人,懂得人,把生活、把自己周围的人作为“无字书”来读深读透。他谈到自己母亲常说的一句话“众人是圣人”,说这要作为党氏家训传下去。他结合自己的边地带兵实践,指点同学们怎么读无字,提出一个操强的办法:每个同学在自己的舍友身上去发掘一个优点,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样不仅自己能获得切实的进步,而且人际关系与日常生活也会谐温暖,生活是创作的底色和支撑,生活如何,创作呈现的原生态便是如何。

就文学而言,党益民先生强调,除生活的无字书当然要读字之书。学、历史、哲书心理学、社会学……在读书中充实自己、知晓世界,洞察人性幽微。讲座过程中,党先生举大量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为例,信手拈来,显示出一位作家读书之勤之丰之细。提问环节中,有同学提出却感觉空空的情况,党先生开导大家不要气馁,不要急于求成书是精神食粮,正如日常一蔬一饭,你并不清楚在哪长肉,但这是营养,需要慢消化,日积月累,悄无声息地融入骨血,滋养成长

谈到创作,党先生强调,处处有生活,年轻并不是写出优秀作品的障碍。他自己二十岁就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他鼓励同学们努力成为明天那个有着无限可能的创作者。党先生的创作,出自生活阅历、人生感悟、深刻思考和精心构思。《一路格桑花》三位女都有生活原型,《用胸膛行走西藏》是真切细致的纪实文学,《喧嚣荒塬》是祖辈生活的回忆与发掘,《石羊里的西夏》是对党项族悠远却已湮灭历史的探究。一位职业军人和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繁忙,数百万字的创作如何产出?如何将“业余”做如此深?他说自己的创作,一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排除杂务,潜心写作,春节的20多天假期,足不出户,酝酿成熟的丰厚生活就转化为电脑敲出的22万字长篇;二是灵感一来,随时捕捉,纸就信手写下感受,有手机就语音记录,哪怕在散步的时候诗集《雪山上的脚印》,其许多就是这样出。

党益民先生的讲座诚挚感人,宝贵的哲理、真切的感受、创作的独到心得,以朴实的生活话语阐释到位,传递出来。

讲座的交流环境,王毅院长率先起身,以听众的身份,《一路格桑花》和《用胸膛行走西藏》的具体构思请教。随后,同学争相举手提问几个同学的问题都贴近写作实际,得到了党益民先生的细心指导:不要写没有亲身接触的事情,编造故事容易,写出真实细节则难。记录生活,捕捉领悟不急于求成,相信自己的内心感受,由片段做起,片段追求高质量,最终自然成型。 

互动环节学生积极提问

讲座在由衷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走出报告厅的党先生,仍然被同学们围住。交流在持续,同学们的领悟和追问在持续,夕阳下的南国校园,大家簇拥着这位著名军旅作家,边走边谈。(文/余婧雯 /赵钰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