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州空港经济发展研讨会在F101学术报告厅召开。副校长杨励出席活动并致辞。
本次研讨会作为广州市社科联策划组织的“世界广州筑梦未来——第四届广州学术季”系列学术活动之一,邀请了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所长胥东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服务经济研究院、国际服务外包研究院院长林吉双等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共同探讨广州空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研讨会现场座无虚席
林吉双:剖析限制因素,找准发展定位
林吉双以“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广州空港经济问题的几点思考”为题作报告,从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背景、建设目标、协同发展的关节点三方面切入,通过对比粤港澳大湾区的珠江三角洲五大机场的运输情况、发展目标及市场定位,并由此对广州的空港经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林吉双:打造空港经济向“物流+商务经济+”转变的发展模式
林吉双首先以图表和数据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五大机场(即广州、深圳、珠海、香港以及澳门)近年的运输情况。他认为,旅客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反映了机场的旅客周转能力和贸易活动量,是衡量一个机场对外交流能力的重要指标,这也突出了珠江三角洲五大机场在国际市场的连接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双方的力量,需要人才、资金、货物、服务、技术、信息等自由流动,从而打造空港经济向“物流+商务经济+”转变的发展模式。
他以广州、深圳等机场等发展受限为例,分析了制约粤港澳机场群协同发展的五种因素。其中,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有权威的协调机构,对多方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协调平衡。为此,林吉双指出,为解决制约粤港澳机场群协同发展的难题,成立一个有权威的协调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制度的创新,不断地提升主体管理和服务水平,例如将云计算、大数据等人工智能化方式进行优化,以完善机场群为核心的区域综合交通服务能力,充分利用五大机场各自优势,从而推动空港经济的和谐发展。
胥东明:以国际中转为轴,构建中枢航线
胥东明围绕“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这一主题作报告。他指出,航空枢纽是空港经济区和空港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国际航空枢纽,一切根本发展问题无从谈起。”通过对比德国法兰克福机场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引出了建设枢纽机场、发展运输中转的必要性。他认为,法兰克福机场作为星空联盟在欧洲的最大枢纽机场,70%的客源是由星空联盟成员贡献的,这就说明法兰克福机场重视与航空公司的合作,携手做大航空市场。胥东明认为,当前全球航空运输的竞争已经变成枢纽之间的竞争,因此建立强大的中枢航线结构才是国际航空枢纽发展的方向。
胥东明:建立强大的中枢航线结构才是国际航空枢纽发展的方向
结合亲身考察的三个机场和两个航空公司的经历,胥东明简述了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国际空港城”荷兰史基浦机场和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曼海姆机场等国外空港经济的发展特色。他认为,按照一般运输规律,800公里以上的路程应属飞机运输范围,但我国航空基础有待加强,所以国家大力发展高铁,“不过这也是一种权宜之计”,尽管如此,胥东明依旧对广州航空事业发展表示肯定,“从落成至今共14年间,广州白云机场的吞吐量至今可达到7400多万,在全球的发展速度来看是相当的惊人。”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发展临空经济的最好方式,就是能在周边有一个自由贸易区,把航空港从交通意义上的对外枢纽变为配置全球优质资源的运筹中心。”因此,他建议广州白云机场要以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为依托,以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建设广州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形成创新型、服务型的全球化城市,推动广州空港经济区的发展。
苏明:吸取优秀经验,弥补自身劣势
管理学院苏明老师围绕“空港经济支撑广州枢纽城市建设问题研究”这一主题发言。